十牛圖頌所展示的禪的實踐與終極關懷

发布日期:2025-01-04 11:13    点击次数:160
九、返本還源 序:本來清淨,不受一塵。觀有相之榮枯,處無為之凝寂;不同幻化,豈假修治,水綠山青,坐觀成敗。頌:返本還源已費功,爭如直下若盲聾,庵中不見庵前物,水自茫茫花自紅。 這是迴向世間,到十字街頭去應化眾生前的準備階段。修行者重新覺悟自家的主體性,不再對這主體性起分別執著,這無異是重新樹立主體性,要在日用中顯示它的能動性。即是說,主體性要外用了;但外用並不會迷失,主體性離開自己,卻又能常在其自己,常在其本源之位,這便是“返本還源”。為甚麼會是這樣呢?因為主體性是“本來清淨,不受一塵”,它自由無礙,在塵俗的世界中運作,卻不為塵俗所污,它如“泥中的蓮花”,或“火中的蓮花”,永遠能放射出智慧的光輝。不管世界如何變幻無常,如何有榮枯的不同,它總是能保任自己,內心維持平衡狀態,而為“無為”,而為“凝寂”。這種狀態有其真實飽滿義,不是如幻如化;亦出之以自然,不假人為造作,所謂“修治”。這是三昧(Samādhi)的境界。以這三昧的心境來看世界,則能還世界的本來面目,讓它隨順緣起正理發展開來;緣聚則成,緣散則敗。“水綠山青,坐觀成敗”。這裡是用不上強制之力的。 “庵中不見庵前物,水自茫茫花自紅”句不止文字優美,也很有哲學的涵義,宗教境界很高。它的意思不是對現象界的東西不理不睬,如盲作聾,而是不把它們對象化,不把它們固定於一個相對的格局中。即是,讓庵前的水自在地茫茫泛漾,花自在地展露紅顏,還它們一個本來的面目。這裡實表現一種無執的觀照的妙用。 對於這個階段,柴山全慶視之為“靜的妙用”、“受動的妙用”[28]。後者是對第十圖頌的“能動的妙用”而言。他的意思是,主體性是在起動了,但還有一個歷程,由受動到能動,由初動到全動。久松真一對於“本來清淨,不受一塵”的主體,移為“無的主體”,認為這種主體性即使是在萬動之中,亦不會失去本來的樣相、性格。無論它在任何處所,也不會為任何東西所囿、所染,它是完全自由自在的;它是變化中的常住者,生滅中的不生不滅者。他也以“妙用”來形容這主體性的能動的運作。[29]我們以為,在這個階段的主體性,當然有作動的準備或傾向,但似未真正起動,其用仍未在世間中顯現,故說“妙用”云云,似乎快了一些。真正的起動與起用, p. 328 要在第十圖頌的入廛垂手才能說。此中才有真正影響世間、轉化世間的大用。